冠心病是人类的首要“威胁”

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冠心病

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

那么,怎样预防冠心病呢?

患上冠心病后应该怎样解决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


“三十岁的年龄,六十岁的心脏”,看似一句玩笑话,却是当今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

据《柳叶刀》针对中国居民1990年至2017年死亡原因的研究表明,死亡率第二的就是缺血性心脏病,即冠心病。

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

冠心病指的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之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引起的疾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

简单来说,如果把心脏比作一片“土壤”,冠状动脉就是灌溉土壤的“河道”,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河道”被堵,土壤得不到灌溉,心脏这片土壤就会变得“枯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冠心病,占疾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

在我国,冠心病患者高达6000万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40岁以后每增加10岁,患病率就要递增1倍左右。可以说,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冠心病逐年增多,或许还和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1.吸烟

吸烟是引发心律不齐,造成冠心病患心肌梗塞猝死的因素之一。因为吸烟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使高密度的血脂肪降低,从而诱发冠心病。

2.熬夜

经常熬夜可使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mmHg和1.5mmHg,同时影响睡眠引起的血压下降,使调控血压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水平降低8%~15%。


3.重口味饮食

烧烤、外卖、吃夜宵等高盐、高甜、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加上运动少,大大增加了血管堵塞的风险。

4.心情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必然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和痉挛,同时血管压力也会增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而导致动脉硬化。

5种表现早日发现冠心病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冠心病危害早知道

心绞痛、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为常见的危害。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由于心肌缺血,还有可能会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心室颤动是心律失常患者最严重的表现,也是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突然死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粘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血管阻塞在血液凝块的情况下,会导致形成血栓。

冠心病病人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生化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和心肌酶等,必要检查甲状腺功能;

2.心电图:十二导联或十八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3.冠状动脉CTA;

4.超声心动图;

5.放射性核素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PET);

6.有创检查: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等。

日常如何预防冠心病?

•未发生冠心病疾病的危险人群:加强一级预防


•冠心病早期患者:重视二级预防


•预防冠心病的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不可忽视的三级预防


冠心病常规干预手段

1.一般治疗

减少不良刺激,解除焦虑,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心功能等防止猝死,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降低应持续吸氧。

2.药物治疗

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心肌梗死,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药物包括防血栓药物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β阻滞剂美托洛尔及调脂他汀类药物。

3.手术治疗

常见的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脏移植手术等,主要是为了冠脉血运重建。

对大部分晚期心脏病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其唯一选择,但供体缺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预后的不确定性以及费用高昂等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疗法为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利用细胞疗法的策略来“再生”丢失的心肌细胞或促进内源性修复已逐渐流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干细胞为何能干预冠心病?

干细胞是人体中的“种子细胞”,它可以分化出人体内所有细胞,包括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细胞在内。


干细胞具有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炎症、修复受损组织和支持造血的功能,对血管损伤、血管炎症具有良好的修复调节作用,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干细胞干预冠心病的机制

2、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修复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血管修复率,促进新血管的生成;

3、可分化出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全部细胞,替换病变、坏死细胞,逐渐恢复血液、心脏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保护血液循环系统;

4、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可以与各种不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功能。

冠心病是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但不是不治之症,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积极治疗,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技术日渐成熟,尤其在慢性疾病领域,干细胞被公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干预手段,未来,相信通过生物医学技术,能够让冠心病人重“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