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肉定义及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人造肉比较明确的分类和定义,但比较常见和有代表性的分类有两类:

1、通过植物蛋白及其他植物性成分合成的植物人造肉;


腐竹、素鸡肠等就是典型的植物基人造肉

2、通过动物干细胞合成的细胞人造肉。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以动物细胞为原料,通过动物的细胞培养、扩增、制备得到细胞人造肉

二、标准建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2020年12月25日发布了《植物基肉制品》(Plant-basedmeat,T/CIFST001-2020)团体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植物基肉制品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判定规则等。


三、植物基人造肉

人类食用植物人造肉有着悠久的历史,植物蛋白也在早期人类饮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在食物匮乏时代,植物蛋白产品就是营养和健康的选择。

古代中国就有豆制品代替肉制品习惯,近年加上国外植物概念火热,在年轻人的追捧之下,“植物基”的概念随之爬上国内新风口。国内在植物肉市场有市场容量大、市场接受度高、产品品种丰富,2020年国际植物肉领军企业雀巢、BeyondMeat等陆续在国内建厂,深圳星期零食品科技公司也推出以大豆、鹰嘴豆、藜麦、微藻为主要原料的植物肉以及植物蛋白食品。


深圳星期零食品科技公司推出的植物基人造肉产品


雀巢投资7亿元,加码中国人造肉市场

1、植物人造肉的优势

②植物人造肉生产成本可控,根据不同的市场和消费者需要来确定原料和成本,适合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工业化生产植物人造肉时,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配比不同原料,可以满足一些健身群体和对特定成分过敏人群。

③中国一直都有食用素食的饮食习惯,植物人造肉产品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2、植物人造肉的不足

①从营养角度来看,传统肉制品能满足人体必需氨基酸需求,而很多植物蛋白含硫氨基酸和赖氨酸的含量低于动物蛋白。

②在产品的肉质感和风味方面。传统肉类制品中的因为含有蛋白质、脂肪、挥发性物质等组分的存在,产品烹饪加工后会形成滑嫩爽口、鲜润多汁、有咀嚼的口感和独特、饱满的味道,相比之下植物人造肉目前多以加入香精、色素等方式调味,虽然风味、质构比较接近,但产品往往风味单薄、多汁性和咀嚼性差,不能够还原肉类的特征风味,在质构、色泽、风味及口感等方面与传统肉有一定的差距。

四、细胞人造肉

细胞人造肉是指在体外的培养条件下,在培养基中利用动物细胞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等培养出来的具有传统肉类结构、风味口感的产品。2019年,周光宏等利用猪肌肉干细胞培养获得了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标志着中国的细胞培养肉技术的兴起。


细胞人造肉汉堡的诞生过程

细胞人造肉的生产首先是提取肌肉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如适合的氧气、温度、碳水化合物和生长因子)进行增殖,通过生长增殖形后得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融合成类似肌肉组织,最后得到人造肉产品。在细胞人造肉生产过程中的细胞系选择、培养条件、反应器等都会限制其产业化。

目前,细胞人造肉制品还无法做到传统肉的外观。要想获得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被市场接受的细胞人造肉产品,必须解决细胞人造肉色香味问题,同时提升产品成型技术使细胞人造肉有很好咀嚼感。国内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对人造肉的大规模商品化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归纳总结。国外有更多的公司在细胞人造肉进行研究工作,如美国的MemphisMeats与ModernMeadow、荷兰的MosaMeat和以色列的Supermeat(鸡肉)等。

1、细胞人造肉的不足

①细胞人造肉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不是天价,但不能被市场日常消费接受,更多消费者只是进行尝鲜。生产成本过高决定目前细胞人造肉还不能够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

②现阶段细胞人造肉制品还无法接近传统肉的品质。细胞人造肉在商业生产上没有根本的技术缺陷,但这些技术成本较高,只适合于小规模生产,大规模的商业生产还有待时日。

③细胞人造肉的安全性还待评价,目前还没有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

目前消费者接受程度呈现出传统肉高于植物人造肉、植物人造肉高于培养人造肉。但人造肉市场已经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特别是植物人造肉已经成为天然、健康、时尚的新方向,以豌豆、小麦和大豆蛋白为主导的植物基蛋白,还可开发出更多具有不同植物成分的植物人造肉替代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西式快餐汉堡、素食餐厅、休闲食品等领域。

人造肉的生产制造不仅需要达到良好的肉类感官品质,同时也需要保持良好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标准。如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膳食纤维等各方面营养元素都保持较高的丰度。人造肉只有在安全、营养和成本方面有优势时才能成为肉制品的真正替代品,否则只能停留在一个备选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金柯男,朱广潮,程代,尹淑涛.肉类预制菜的安全与控制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23,39(02):110-118.DOI:10.13982/

[2]黄卉,陈胜军,赵永强,岑剑伟,杨少玲,王悦齐,相欢,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水产品预制菜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南方水产科学,2022,18(06):152-160.

[3]江睿生,王娜,王治力,王春波,霍金杰,王海观,王振国,王哲,肖志刚.不同大豆分离蛋白性质及其制备人造肉表观品质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22,37(11):124-132.DOI:10.20048/

[4]曾志鲁,黄道武,罗东辉,华洋林.人造肉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现代食品科技,2022,38(10):337-341.DOI:10.13982/

[5]王卫,张锐,张佳敏,吴周林.预制菜及其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展望[J].肉类研究,2022,36(09):37-42.

[6]吴晓蒙,饶雷,张洪超,胡小松,廖小军.新型食品加工技术提升预制菜肴质量与安全[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22,40(05):1-13.

[7]肖志刚,江睿生,霍金杰,李航,苏爽,王海观,高育哲.植物基人造肉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22,37(07):195-202.

[8]韩亮,万俊毅.人造肉对传统肉的可替代性:回顾与展望[J].新疆农垦经济,2021(12):74-83.

[9]徐翌钦,仲亮,刘畅,钟若愚.我国人造肉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05):309-313.DOI:10.13995//

[10]周亚楠,王淑敏,马小清,缪松,卢旭.植物基人造肉的营养特性与食用安全性[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11):4402-4410.DOI:10.19812//

[11]袁波,王卫,张佳敏,周星辰,白婷.人造肉及其研究开发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09):183-190.

[12]江连洲,张鑫,窦薇,隋晓楠.植物基肉制品研究进展与未来挑战[J].中国食品学报,2020,20(08):1-10.DOI:10.16429/